時間:2025年7月17日 來源:IAEA
研討會參與者了解了新加坡土生華人博物館藏有陳明遠 (1851-1891) 肖像畫的歷史、藝術面向和科學分析。
從發現印尼一座隱藏的九世紀印度教寺廟,到保存新加坡精美的土生華人繪畫,再到鑑定馬來西亞的古代文物等事項,科學正在為了解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文化歷史開了一扇新的窗戶。這項工作的核心是一個強大但經常未被充分利用的工具:加速器的相關技術。 雖然這些先進技術正在改變整個地區的遺產保護,但許多博物館和遺產機構仍然沒有意識到它們的潛力。
為了彌補這一知識差距,上個月,30多名加速器科學和文化遺產專家,參加了國際原子能總署在新加坡舉行的關於核技術在保護和保存文化遺產方面多用途的地區研討會。研討會由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新加坡同步加速器光源(SSLS)主辦,其中包括一場針對博物館的外展活動,研究人員在會上展示了他們的工作所產生的實際影響。
“只有公約是不夠的。它們必須由科學來推動。同時科學必須為公共政策提供資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曼谷區域主任金秀賢表示,強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全球架構——包括1970年《防止非法販運文化財產公約》和1972年《世界遺產公約》——如何保護文化遺產和標誌性的遺址。關於「鼓舞人心的物體」的推廣會議展示了加速器相關分析技術的優勢和多功能性。國際原子能總署物理和化學科學處處長Tzany Kokalova-Wheldon說:“本次會議展示了原子能總署為博物館、考古研究所和保護中心提供的各種分析工具和支援。” “亞太地區的合作可以擴大那些沒有此類能力的實驗室使用這些工具的機會。”
文化遺產加速器技術
X射線螢光和同步輻射等加速器技術可以在奈米尺度上分析文物和材料,使研究人員能夠在不損壞物體的情況下研究物體表面之下的情況。這使得我們能夠更精確地探討工藝品的特性,例如肉眼看不見的顏料、製造技術和材料等。
來自NUS SSLS(國際原子能總署加速器科學合作中心)的研究人員,利用加速器技術研究了新加坡土生華人博物館的獨特文物,幫助文物保護人員保存該國多元文化遺產的精緻物品。這些資訊也能讓人們了解過去社會如何運輸原材料和共享製造技術。
新加坡國立大學固體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馬克·布里斯表示:“本次研討會讓大家全面了解了基於加速器的遺產科學這一迷人領域的最新創新和方法,並促進了遺產科學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豐富的跨學科對話,深入探討了風險評估和確保安全分析程序等關鍵概念。” “會議成果非常好,促進了保護學家、科學家和其他遺產科學的利益相關者。
跨區域共享資源和專業知識
研討會參與者確定了新方法來補充他們的分析能力,鋪平了聯合研究和增加影響力的道路。
印尼國家研究與創新局資深核科學家穆哈亞頓·桑托索(Muhayatun Santoso)表示:“通過這次研討會,我有機會向該地區的其他專家學習他們使用的技術,以便更好地了解文物並為文物的保存提供分析訊息。” “這將幫助我們更好地支持印度尼西亞的博物館。”
來自該地區以外的研究人員在分享經驗的同時,也學習了東南亞一些領先機構的工作經驗。荷蘭文化遺產局研究員伊內克·約斯滕 (Ineke Joosten) 表示:“我們在陶瓷研究中遇到了了解奈米顆粒的問題,但在這次活動中,我獲得了一些關於如何做得更好的想法,也找到了可以合作的機構。”她介紹了自己在識別史前紡織品原始顏色方面的工作。 “我們還決定建立聯合研究成果資料庫,供對此類研究感興趣的整個社群使用。”
研討會的成果將在 2026 年 6 月 22 日至 26 日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第二屆國際原子能總署加速器研究與永續發展國際會議上作重點介紹。
本次關於加速器在研究和工業領域應用的國際論壇,將展示加速器技術的前瞻發展和發現,並分享加速器技術如何推動科學、永續性和文化保護進步的最佳作業方式。